美国一场“罕见公开对垒”背后 政策分歧加剧
《华尔街日报》最近一篇文章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制定者与大型科技公司在所谓“国家安全”问题上出现公开矛盾。以美国对华AI芯片限制措施为例,强硬派政客与试图抵制出口管制的科技巨头之间正在进行一场罕见的公开对抗。实际上,这种抵触和反思不仅限于直接受损的科技公司。
有关美国对华政策的说法不断出现,如“美国已经完成对华政策大讨论”,无论哪个政党执政,对华政策都不会有明显变化。然而,这种判断未能反映现实情况,容易忽视推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务实因素正在增加。
事实上,美国国内关于对华政策的辩论仍在继续,舆论场上存在各种不同声音。这些分歧不仅涉及对华施压的方式和力度,还包括是否应该施压。过去两届美国政府对华持续围堵,导致中美关系陷入低谷,但事实证明,极限施压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即将离任的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承认,限制中国获取技术的努力并未能阻止中国的进步。
尽管如此,一些美国政客仍试图通过“内病外治”和“祸水外引”的方式转移国内问题。他们甚至试图掀起新的“对华政策大讨论”,探讨是否到了对华竞争的“终局时刻”。智库采访了多位专家,但受访者普遍认为美国政府还没有关于所谓“终局”的成熟思考,即使有了也行不通。多数人认为美国无法迅速找到一条有效的对华策略,更不用说通过极限施压赢得竞争。
在美国连续几年对华遏压效果有限并反噬自身利益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采取务实态度,认为不能也不应与中国脱钩,应基于实际利益而非意识形态偏见来规划对华政策。归根结底,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必须服务于其整体国家战略。为了维护霸权,美国可能愿意付出一定代价,但这不应影响其自身发展。科技巨头们对华盛顿的公开抵制以及战略界的务实反思,表明美国对华遏制政策已触及利益评估的敏感节点。
相关推荐:
- 2025-01-13
- 2025-01-13
-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