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中国年丨春节里的“中国红”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乙巳蛇年春节正在向我们走来。
春节承载着人民群众对阖家团圆的美好夙愿,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辽宁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2025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沈阳大东区长安小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考察时,向全国各族人民和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沈阳大东区长安街道长安小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一些社区居民在写春联,孩子们编着中国结。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们中间,不时赞赏他们的作品,勉励他们更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书记深情地对大家说:“家庭、国家都沉浸在祥和的气氛中。几千年形成的过节的文化传统,是凝聚中华民族、中国人、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过好节,四海同春。”
春联、“福”字、中国结,春节里的“中国红”,透着浓浓的年味儿。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总会深入基层群众,贴福字、赏年画、包饺子、炸年糕、看民俗表演等,以各种方式向全国各族人民送上真挚的祝福。
在北京草厂四条胡同32号院,总书记兴致勃勃拿起一幅红底金色大“福”字贴到门上,给这里的老街坊们拜年;在陕西西安雁塔区电子城街道二〇五所社区服务中心,总书记拿起一幅“三阳开泰”剪纸,祝愿全国各族人民新春愉快、羊年大吉,生活喜气洋洋,事业蒸蒸日上;在内蒙古冬季那达慕现场,总书记用无名指蘸上用银碗盛着的鲜牛奶弹了三下,借“五畜祈福”寓意,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人民幸福安康……
总书记温暖的祝福,是文化的连结,更是情感的共鸣。
春节里的“中国红”,是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生动写照。
△2024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古文化街考察时,同店铺员工和现场群众互动交流。
2024年春节前夕,总书记来到天津古文化街。在泥人张店铺,他仔细观看手艺人修复“孔子抚琴”的泥塑,感慨道:“一代代接续的工匠精神,让文脉得以绵延不息。”在街边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店铺,他端详“勾、刻、印、绘、裱”道道工艺,赞赏道“连年有余,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关推荐:
- 2025-02-05
- 2025-02-05
- 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