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激肽
缓激肽,英文名为bradykinin,其名称中的brady源自希腊语,意为“缓慢”。这是一种由9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类物质,具有保护心脏的功能。在心肌发生急性缺血后重新灌注的情况下,缓激肽能够缩小梗死区域,并已被医学证实对再灌注心脏具有延迟性保护作用。
该肽链为直线型,包含9个氨基酸残基,序列特点为Arg-Pro-Pro-Gly-Phe-Ser-Pro-Phe-Arg。其生理作用显著,能舒张血管并降低血压。
激肽释放酶与激肽原作用产生的物质中,缓激肽是其中之一,其他还包括胰激肽和甲胰缓激肽,它们在不同激肽酶的作用下结构相似。激肽释放酶本身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范围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如肾脏、呼吸道、胰腺、汗腺及神经系统中,也可进入血液循环。激肽原主要由肝脏和肾脏合成。
在临床方面,血液中缓激肽水平的下降与肝硬化失代偿期有关,而尿液中缓激肽的减少则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肝硬化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研究显示,缓激肽(BK)作为心脏保护因子,在心肌缺血前应用或再灌注期间局部给予,能有效减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再灌注引起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此外,它还能优化缺血心脏的能量代谢,增加高能磷酸盐和糖原的储备。
新近研究利用基因敲除技术去除小鼠体内的BK B2受体,观察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失去心血管保护效果,间接证明了这类药物的保护机制与缓激肽相关。研究文献进一步指出,缓激肽参与了心肌缺血预处理的即时及长期保护过程。Ebrahim等人研究发现,缓激肽不仅对再灌注心脏具有延迟保护作用,也涉及心肌缺血预处理的延迟保护阶段,尽管关于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氧化磷酸化延迟性影响的具体报道尚不充分。
值得注意的是,缓激肽水平升高与发热现象有关,对于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关推荐:
- 2025-02-23
- 2025-02-23
- 202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