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供应商视角下的超市调改:繁荣背后,难见共赢

供应商视角下的超市调改:繁荣背后,难见共赢

2025-02-24 来源:pengjian

供应商视角下的超市调改:繁荣背后,难见共赢

当前,零售行业需要从更多视角出发,去审视和评估一系列调整的效果。 

过去一年,超市调改成果显著。以永辉、步步高为代表的超市,通过卖场环境、商品结构、组织用人等方面的调整,扭转了业绩下滑、用户流失的局面。参与其中的门店销售普遍实现了大幅增长,行业信心得以逐步恢复,吸引了大量企业不断投身于企业的调整改造之中。 

与此同时,零供双方长期对立、运营效率低下、商品价格虚高等核心问题看似有所改善。随着减少中间环节、取消各类通道费用,超市在商品和价格上的吸引力提升。有超市负责人表示,去年以来,商品售价平均降幅超过了10%,客流则增长了10%左右。 

以此来看,超市向好的趋势不容置疑。但零售行业发展走向并不只取决于超市这一个环节,而是需要整个流通体系作为支撑。因为供应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品生产流通的成本,以及对消费者需求满足的程度。因此,脱离供应商视角去谈超市变革效果,很难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

 事实上,若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这一轮调整带来的繁荣背后,实质性的作用有限。不少零售商仍着眼于当前业绩的提升,关注低价优势,并未触及提升效率的本质问题。

目前,零供双方难以从中获得“共赢”,共同发展更是难以实现。“共赢肯定是大家的终点,但现在双方矛盾依然很大。”一位供应商说道。 

首先,超市规避风险,依靠供应商赚钱的本质没有改变,供应商面临的经营压力不降反增。 

过去多年,国内超市依靠入场费的模式“躺着赚钱”,但也因此丧失了商品主导权。企业普遍面临着商品同质化严重,价格虚高的局面,进而导致超市逐渐丧失竞争力。因此,对于这一模式的调整成为当下超市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不少超市以胖东来作为参考,取消了各类通道费用,减少了账期,希望以此获得商品价格的优势。从实际效果看,这一举措确实产生了效果。据一位供应商介绍,一款原价17元的产品取消各类费用后,可以降低到13元。相应地,一些超市商品售价降幅达到了20%左右。 

但需要关注的是,这并不是因为超市取消了附加费用降低了采购成本,而是间接转嫁给了供应商。 “超市表面说是取消入场费用裸价采购,让供应商降价。但后续又会向我们要赞助费、活动支持费用等,变相拿走了这部分费用。”一位休闲零食供应商对《第三只眼看零售》说道。

 事实上,通过减少通道费用,超市能够实现降低售价的目的。但如果降价后销售提升有限,缺少原本稳定的入场费用,整体营收利润都会受到影响。

而现阶段,超市仍然习惯于由供应商承担风险,一旦利润下滑,势必会要求供应商填补这部分收益,因而各类费用仍然难以取消。“能够真正做到现金采购,不需要任何费用的超市还非常少。”上述供应商说道。

 对于供应商而言,在降低价格后仍然承担后台费用,则大幅增加了经营压力。不少供应商表示,目前只要不亏钱的生意都愿意做,但即便如此也不得不因为亏钱退出部分超市。而无法真正摆脱这一模式,这也意味着优质供应商流失,商品的性价比难以实现。也谈不上提升超市经营水平与市场竞争力。

 其次,超市仍以低价为导向,对于性价比的追求仍局限在谈判压价,而非提升经营水平和探索与供应商合作机制上。

 过去几年,行业逐渐形成共识。明确了低价需要建立在低成本运营体系的基础上,同时相较于低价,性价比与更好的服务体验更具竞争力。但从实际经营上看,超市并未完全遵循这些原则,仍然选择了用最简单的低价应对竞争。 

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是,超市仍在要求供应商不断降价。“现在很多超市看到市场上有更低的价格,就会要求供应商降价。即便我们已经完全没有利润了,他们依然觉得价格不够低。”有供应商说道。 

据了解,该供应商的毛利率已经降低到了10%-15%,仅覆盖内部成本。同时,整体销售也出现了双位数的下滑。而这种状况并非个例,大量供应商正在面临亏损甚至倒闭。 

不可否认的是,零售业的变革与饱和的市场势必会带来供应商的淘汰,但这并不意味着现状完全合理。事实上,供应商的困境也源于不合理的低价竞争。

 客观上,不断降低成本是零售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举例来说,山姆会员店曾将定价1.5元/颗的洗衣凝珠,做到了1元以下。在日本,因为原材料菜籽油价格上涨,零供双方协商在保证商品口感不变的情况下,将菜籽油含量降低了40%。保证了双方的销售利润均不受影响。

 而这些降价的前提是与供应商合作,保证商品质量与双方利益。但目前超市却忽视了这些问题,只关注更低的价格。

 今天,经营模式的不同决定了超市的成本大概率高于折扣店,但不少企业忽略了这一状况,在价格上做对标,并以此强制要求供应商降价。这也使得,目前不少经销商甚至工厂都难以盈利,这也导致了商品质量不断下降。最终也要由消费者、供应商、超市共同承担损失。 

“豆制品零食的价格从二十多降到几块钱,口感无法保证的时候,买的人也会越来越少。更何况现在的消费者还在追求更好的品质。”从业者说道。 

第三,部分超市并未转变原有的观念,存在以提升短期业绩为目的,将供应商置于对立面的问题。 

今天超市调改蔚然成风,甚至催生出了专业的服务团队。据相关媒体报道,这些团队专门负责超市调改,收费从几万到上百万不等,服务企业的时限则只有几个月。这意味着,一些超市的调改缺少长期规划,只是以短期的业绩提升为目的,并未真正改变原有的经营逻辑。

 在零供关系上,一些超市仍然将供应商放在自身的对立面,而非合作对象,由此产生了严重的信任问题。

一个典型的表现是,超市不相信供应商给出了最低的价格,因此不断压价且收取各类费用。“超市的习惯就是要从供应商赚钱,所以总想着压款然后这里扣一点那里扣一点。”一位供应商说道。而一些超市在学习调整中,要求供应商承担货架等相关费用。 

这种情况下,供应商为了保证自身的利润,就会预先将这部分成本加到商品中。这也会导致超市商品价格过高的恶性循环。 

在具体的调改中,超市大量汰换商品,精简商品,砍掉供应商。这些动作,一方面增加了供应商的生存压力,但也有其积极意义。超市立足于消费需求砍掉低动销的商品,有利于供应商精准地把握消费需求,同时提升周转,降低管理难度。 

但这中间存在的问题是,一部分超市的调改并未真正立足于消费需求的满足,提升经营水平,而是存在“跟风”现象。“不少超市的商品结构调整依据是,去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关注自己的消费者需要什么,因此最终效果也十分有限。”有从业者说道。 

事实上,今天的零售业面临的是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行业变革,需要超市彻底打破原有的经营逻辑,而非只关注形式以及短期内销售利润的增长。

 当然,超市调改的意义也不应该被否定。超市开始寻求出路就已经是积极的转变,也已经有一部分超市逐步掌握了商品的主导权,打造出了平等的零供关系。但对于绝大多数超市乃至整个行业而言,作用则相当有限,甚至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超市应该客观认识经营现状,不单纯关注数据增长。而是更多考虑如何洞察满足新的消费需求,不断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课题。

 这个过程中供应商的参与必不可少,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基于此,超市在经营过程中,需要重视打破“甲方思维”。重视合作并放弃原有的盈利模式,真正实现利润共享、风险共担,否则所谓的调整更多只是隔靴搔痒,也很难带来出路。

世界视角 2024-2025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