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长、投资大!创新药龙头百济神州继续亏损
创新药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一,但它的培育也并不容易。目前来看,大部分创新药企业都尚未实现盈利,还需要外部不断输血。即便是国内创新药龙头百济神州,也不例外。今年前三季度,百济神州继续亏损。而算下来,最近七年间,百济神州亏损已经超过了500亿。创新药到底为何这么难?
三季报继续亏损
近日,创新药龙头百济神州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今年前三季度,其实现营业收入191.36亿元,同比增长48.6%;实现归母净利润-36.87亿元。其中,第三季度营业收入71.39亿元,同比增长26.9%;归母净利润-8.09亿元,同比减少160.4%。
对于营收的增长,百济神州表示,主要得益于公司自研产品百悦泽®和百泽安®以及安进授权产品的销售增长。此外,该公司于上年同期重新获得欧司珀利单抗和百泽安®的全部全球商业化权利后,确认了与合作相关的剩余递延收入,相应增加了上年同期营业收入。
以第三季度为例,百悦泽®全球销售额总计49.14亿元,同比增长91.1%,在血液肿瘤领域进一步巩固领导地位;百泽安®的销售额总计11.69亿元,同比增长11.7%。
据了解,百济神州目前共有3款自主研发并获批上市药物,包括百悦泽®(泽布替尼,一款用于治疗多种血液肿瘤的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小分子抑制剂)、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一款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及血液肿瘤的抗PD-1抗体免疫疗法)和百汇泽®(帕米帕利,一款具有选择性的PARP1和PARP2小分子抑制剂)。
今年10月,百泽安®已在美国商业化上市,用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二线治疗,已在首批欧洲国家商业化上市用于ESCC患者的二线治疗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线和二线治疗。
虽然营收在不断增长,但百济神州却仍没实现盈利。这是怎么一回事?今年前三季度,百济神州归母净利润亏损36.87亿元,虽然较去年同期亏损有所收窄,但整体仍未显现出“造血”能力,亏损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对此,百济神州表示,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的减少主要系上年同期收到百时美施贵宝(BMS)仲裁和解产生的普通股确认的相关非现金收益所致。
“三大费用”高昂
创新药的研发,耗时长、投资大,盈利周期长。
今年前三季度,百济神州的研发费用支出为101.66亿元,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同期,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分别为63.48亿元、31.53亿元,均同比增长。从上面的营收可知,这三大费用加起来已经“超支”,更何况还有其他费用。
实际上,百济神州这几年都在亏损。从之前的数据来看,2017年至2023年,百济神州分别亏损9.82亿元、47.47亿元、69.15亿元、113.8亿元、97.48亿元、136.4亿元、67.16亿元。据粗略统计,百济神州这期间累计亏损近580亿元。
对于连年的亏损,百济神州曾表示,大部分产品管线仍处于新药研发阶段,尚未形成销售,研发支出金额较大。据统计,近7年,百济神州研发费用合计超600亿元。
而这亏损的一大笔钱又从何而来?超募资金成为一大“倚靠”。
百济神州董事会11月12日审议通过的《关于使用部分超募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的议案》显示,同意公司使用部分超募资金4.89亿元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此次补流完成后,该超募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的业务拓展、日常经营以及与主营业务相关的支出。
此前,百济神州2021年登陆科创板时通过IPO募资221.6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资净额216.3亿元(发行的超募资金为16.3亿元)。
高研发、高投入是否就一定能带来未来的高利润?其实也不一定。有行业人士分析指出,创新药的研发存在极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投入并不一定就有产出。“这种大量投入研发的模式是否能够持久,和公司财务状况、融资能力以及市场需求和走势,以及研发方向是否正确,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对于创新药企业而言,需要在追求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性价比和过程成本的控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大出海或受益
常年亏损,已经成为创新药行业的一大“特点”。何时才能盈?也成了投资者们关注的核心问题。
其中,出海或是创新药寻求盈利点的途径之一。“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创新生物医药的国度,但是,我们在全球创新药销售市场中只占3%。”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曾这样指出。
从市场来看,海外发达医药市场相对国内市场具有更高支付意愿、更高支付能力等特点,国产创新药企业如果加大出海,或也能分享这些市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医药需求红利。
出海,对很多创新药企业来说可谓是“一举两得”。一方面解决了公司资金需求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
据悉,当前国内创新药企出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主出海,即药企在海外自主建立团队,开展临床试验、申报上市,最后获批销售。其中,百济神州就属于自主出海类型。
二是借“船”出海,有的是License-out,即把产品海外或全球权益卖给海外企业,由海外企业负责后续开发上市等事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0余家科创板创新药公司与海外药企达成约30项License-out授权合作。
还有的则是双方联手的NewCo模式,药企将管线剥离授权给外国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并获得一定股权和资金。今年以来,恒瑞医药、康诺亚、嘉和生物、岸迈生物等都曾通过该模式出海。
当然,“出海”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前途坦荡,星辰大海。
对于创新药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技术、人才、设施、资本四大要素的资源整合,同时在实际运营上降本增效,此外还要做到创新点上的差异化,比如新的靶点、新的作用机制等,否则出海也没什么竞争力。
相关推荐:
- 2024-12-22
- 2024-12-22
- 202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