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汽车行业会不会重蹈房企爆雷潮覆辙?

汽车行业会不会重蹈房企爆雷潮覆辙?

2024-12-24 来源:pengjian

汽车行业会不会重蹈房企爆雷潮覆辙?

年底的车圈颇不宁静,哪吒爆雷,极越闪崩,各家车企压款、欠款、裁员的坏消息亦屡有所闻。

于是,对于公认过度内卷的汽车行业,开始出现一些悲观的预期。

有评论者提出,在房企全面爆雷的前夜,2021年中,全国主要房企平均负债率为74%。目前国内主要车企的负债率已基本达到这个水平。

也有自媒体点名,新能源汽车龙头负债率高达77%,没准就是“下一个恒大”。

一时间,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似乎笼上一层阴影。新能源汽车龙头会是“下一个恒大”吗?汽车行业会不会重蹈2021年房企爆雷潮覆辙?

担忧并非多余,但如此悲观大可不必。

汽车品牌太多,消费者不够用了

根据经济学的基础原理,过度内卷的直接原因很简单:产能过剩,供大于求。

就拿最新爆雷的极越来说,在其公关负责人数次制造出圈言论之前,我从未听说这一品牌。

从出身看,极越本不应是无足轻重之辈。它是百度和吉利“强强联合”的产物,背景深厚,投入巨大,至爆雷前据称窟窿70亿,据业内人士的评价其智驾技术实力不俗。

极越的闪崩到底是CEO的责任,还是如其公关负责人所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至今仍在口水战之中。跳出来看,不难发现,现如今的汽车行业,成功难度极大,容错率极低。

单就品牌而论,车市上的“极”字辈已经济济一堂,极氪、极越、极石、极狐、极星······傻傻分不清。对吉利而言,既生极氪,何生极越?这不是给消费者制造认知负担吗?

不单“极”字辈人满为患。新能源车企最多的时候,大概是在2018年,中国新能源车企超过487家。

到了2023年底,据不完全统计,能正常经营的新能源车企仅剩下40多家。

仅2020年以来,就有包括威马、爱驰、陆地方舟、天际、拜腾、游侠、云度、自游、雷丁、汉龙、力帆、博郡、赛麟、前途、高合、合创······一个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倒下。

还在牌桌上的玩家,销售上规模的,除了一马当先的比亚迪,新势力代表“蔚小理”,还有赛力斯,埃安,长城,零跑,深蓝,极氪,小米,岚图······以及没上榜也暂未爆雷的,还有一大群。

这不由得不让人提出疑问:消费者需要这么多汽车品牌吗?汽车行业需要这么多玩家吗?

燃油车时代,汽车行业有个有趣的“三大N小”现象。主要汽车大国,基本都是三巨头鼎立的格局。

美国是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德国是大众、奔驰、宝马;日本是丰田、本田、日产;法国是标致、雷诺、雪铁龙。

三家巨头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加上N家特色车企,主要玩家加起来不超过10家。这种行业格局接近于寡头垄断,又保持了一定的竞争烈度,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合理结果。

因为汽车行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技术研发、生产采购、品牌投放,无不耗资巨大,需要量产来摊薄成本。一旦格局基本稳定,就会形成高壁垒,新玩家不容易破局。

像美国这么大的汽车市场,在新能源时代也就增加了一位主要新玩家特斯拉,从三大变成3+1。

回头来看中国车市,汽车行业玩家太多,还没有完成优胜劣汰,激烈一点的正当竞争势在必行,阶段性的过度内卷无法避免。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2023年中就说,在过去三年中,已有75个汽车品牌被关停或转型,预计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将有60%至70%的品牌面临同样的命运。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2024年8月则说,未来十年,中国汽车品牌只剩7家,决赛圈门槛是“年销100万AI车”。

业内人士心知肚明,总决赛席位有限,淘汰赛还将继续,极越绝不会是最后一家。

“三大N小”虽好,但不能靠指定

既然“三大N小”是较为合理的汽车行业格局,何不通过政府规划,政策引导,一步到位,避免内卷?

这个美好的愿望,在燃油车时代试验过一次。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轿车工业时,参照国际经验,规划了“三大三小”的产业格局。

1987年8月,国务院北戴河会议讨论发展轿车工业问题,明确规定,全国建设一汽、二汽、上汽三个轿车生产基地。

政策非常具体:一汽生产排气量2.0L以上的中高级轿车;上汽生产1.8—2.0L的中级桑塔纳轿车;二汽生产1.3—1.6L普及型轿车。另外,天津、北京、广州三个生产点从进口轿车散件组装开始,逐步实现国产化生产。

如今来看,这一规划显然带有较为鲜明的计划经济色彩。结果,本土车企并不争气,无论三大还是三小,从技术到品牌,均被国际巨头碾压。

2001年“入世”之后,决策层又试图走出一条“以市场换技术”之路。一汽大众、长安铃木、上汽通用等一大批合资车企诞生。这条路也不成功,外资话语权大,合资车企变成组装车间。

至2014年前后,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但这块蛋糕的绝大部分被外企车型、合资车型瓜分,国产燃油车沦为陪跑。

2014年特斯拉开源,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开始崛起。决策层也看到了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弯道超车机会。当时,有部门建议,复制发展燃油车时集中资金支持“三大三小”的模式,选择部分试点新能源车企给予支持。

但燃油车的失利令决策层痛定思痛,集思广益之后,选择了另一条产业发展路径。

有识之士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要放宽准入,而非指定玩家;补贴市场,而非直接补贴车企。这些更为市场化的思路,体现在一系列产业政策中。通过给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减税的方式,来刺激企业竞争,最终让消费者来决定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存亡。

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至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2000万辆,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体系中,中国占比超过60%;在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TOP10中,中国车企独占五席。新能源汽车,已经和光伏、锂电池一起,成为雄霸国际市场的中国制造“新三样”。

这种充分市场化的政策思路,也造成新能源汽车百舸争流的格局,导致当前的过度内卷。但跟燃油车时代的全程陪跑相比,这简直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如果一上来就指定“三大N小”,看似避免了重复建设,减少了激烈竞争,但产生不了真正有效的市场竞争力,只怕就会重蹈燃油车覆辙了。

要知道,美日等国的“三大N小”,也不是从来如此。据统计,美国一百多年来,破产车企总计超过1500家。

最后产业格局无论是“三大N小”,还是如何小鹏所说只剩7家,那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留下历经残酷淘汰的顶级玩家,才有实力在国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攻城掠地。

车市楼市两重天,不会重演爆雷潮

那么当前的汽车行业淘汰赛,会演变为类似房企爆雷潮的全行业危机吗?

从市场角度看,汽车行业需求仍很强劲,可以说是产销两旺。根据2024年11月的数据,新能源汽车的头部品牌仍在增长,7家同比增超50%。其中比亚迪年度累计交付量超374万,上汽集团年度交付量超108万,理想、赛力斯两家年度累计交付量分别超44万和38万。月度方面,零跑同比增长117.04%;蔚来连续7个月超2万;小鹏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3万。

这种市场热度,岂是2021年量价齐跌的楼市能够相比的。车市内卷的结果是品牌集中度上升,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良性走势。

从财务角度来看,车企和房企在现金流、杠杆率、融资模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能简单类比,更不能线性类推。

房企的财务数据有其独特之处。由于预售制的存在,从销售到交付存在近两年的周期,调节空间大,某种意义上欺骗性很强。我在《房企爆雷都是自作自受》、《许家印求恒贪大终成空》等文中剖析过房企以小博大、十锅五盖的财技,此处不赘。

车企是典型的制造业,现金流主要来自于成品车的销售以及零部件供应等即时交易活动。虽然也存在一定库存管理问题,但相对于房企来说,其现金流更为稳定且可预测性较高。

以被个别自媒体点名的新能源汽车龙头为例,其庞大的负债中,大部分是利用行业优势地位对供应商的占款,有息负债占比很低。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另当别论,财务风险远没有某些自媒体所认为的那么高,“下一个恒大”纯属外行之见。

在政策友好度和融资环境上,2021年的房企和当下车企也完全不能比。一个是寄予厚望的“当红辣子鸡”,一个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对象。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还在走向世界,向全球输出产能。不同于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和区域性特点,全球范围内的汽车需求相对更加均衡和稳定。

房地产行业有天然的地域性。中国的房企也曾尝试出海,但基本没有成功案例。动静比较大的,如碧桂园的马来西亚森林城市,证大集团的南非造城计划,宏立城集团的印尼美加达项目,都充斥着国情、文化及政经多方面的冲突,过程一言难尽,结局一地鸡毛。

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面临欧美的关税壁垒。这是巨大的挑战,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胜利者的加冕。

汽车属于产业链条长、劳动分工细、覆盖产业广、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现代制造业。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上体现出的竞争优势,是中国制造工程师红利、供应链整合能力等多种优势的综合体现。关税战意味着对这种竞争优势的确认。有理由相信,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消费者偏好的转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前景是星辰大海。

对过度内卷的担忧也并非多余。淘汰赛的过程确实残酷,从目前一些案例来看,如何减少价格战等恶性竞争,做好出局企业的善后工作,合理维护劳工权益,尽量降低对供应商的冲击,企业和政府都需要发力。

世界视角 2024-2025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