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多省市选调“婉拒”名校留学生,背后藏着哪些深意?

多省市选调“婉拒”名校留学生,背后藏着哪些深意?

2025-01-02 来源:pengjian

近年来,多省市选调生选拔政策出现重大调整,不少地区开始对海外名校留学生关上选调大门,这一变化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曾几何时,海外名校毕业生是各地争抢的“香饽饽”,凭借海外留学背景,他们在就业市场,尤其是体制内选调、国企央企招聘中颇具优势。像以往广东省的选调,海外院校学生占有一定比例,2024年就招录54名留学生,其中香港院校人数占比达59.3%,英国院校占14.8%,不乏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名校毕业生;广州2023-2024年选调也陆续招录留学生进入市直、区直乃至乡镇与街道办等单位。

但风向突变,从2024年起,多省市陆续收紧留学生选调政策。广东2025年度“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往年可报考的“国(境)外知名高校”名单全军覆没,哈佛、剑桥等60所全球顶尖学府毕业生瞬间失去报考资格;山东2025年度定向选调、常规选调直接取消海外高校,考公大省向留学生紧闭大门;北京更是“绝情”,《北京市2025年度定向选调和“优培计划”招聘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显示,定向选调将留学生一概拒之门外,“优培计划”虽留一丝门缝,却要求海外名校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国内43所双一流高校或25所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

此外,河北、河南、山西等地也早有动作,如河北从2023年包含QS排名约前50名院校硕士,到2024年只限国内重点与省属骨干本科院校;河南2023年面向QS排名前100名高校,2024年定向选调仅限国内部分高校,2025年虽对境外高校硕士开放,但要求本科在国内高校就读;山西则从2022年纳入94所海外院校,逐年缩减,至2024年不再招录海外院校学生。

01

曾经的“香饽饽”缘何失宠?

曾几何时,留学生凭借海外求学经历,归国后成为各大单位争抢的香饽饽。彼时,国内高校发展尚未如现今这般蓬勃,能走出国门、接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洗礼的学子数量有限,物以稀为贵,留学生自然备受青睐。像早期一些沿海发达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吸纳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不惜重金聘请海外名校毕业生,给予优厚待遇、广阔晋升空间,体制内单位在选调时,也将海外名校学历视为加分项,为他们打开绿色通道。

多省市选调“婉拒”名校留学生,背后藏着哪些深意?

可如今风向大变,多省市选调政策对留学生“挑三拣四”,甚至直接关闭大门,反差背后原因值得探究。一方面,国内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双一流”高校成果斐然,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扎实、熟悉国情的本土人才,用人单位选择增多,对留学生的依赖度降低。以理工科为例,国内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前沿技术攻坚上逐渐崭露头角,培养的学生实操能力强,能迅速适应岗位需求,相比之下,部分留学生因长期在国外学习生活,对国内行业动态、职场文化了解滞后,融入需要时间成本。

另一方面,部分海外留学项目“注水”现象频发,让留学生群体口碑受损。一些中介机构为谋利,将成绩平平学生“包装”送进国外普通院校,甚至出现批量生产“水硕”情况,一年制硕士课程因学制短、课业压力小,被质疑含金量不足。这些学生回国求职,拿着看似光鲜的海外学历,实际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与学历不匹配,使得用人单位对留学生招聘愈发谨慎,选调部门在选拔后备干部时,也不得不重新衡量海外学历的“分量”。

02

选调生选拔:政治素养“压秤”

选调生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肩负着特殊使命,政治素养是首要考量。一方面,党员身份是重要政治标识,意味着坚定的政治信仰与对党忠诚,能确保在执行政策、服务群众时,与党中央同心同德,将党的方针贯彻基层。如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线工作,党员选调生更能吃苦在前、冲锋陷阵,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多省市选调“婉拒”名校留学生,背后藏着哪些深意?

另一方面,学生干部经历不可或缺。校园里,学生干部组织活动、协调各方,积累了领导、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这些恰是基层工作必备。从策划迎新晚会到统筹班级志愿服务,过程中的难题解决、人员调配,都为日后面对复杂基层事务“练兵”。而且,担任学生干部让他们对国情、社情、民情有更早、更深入了解,能更快融入基层角色,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如组织调研同学学业困难并向学校反馈推动解决,与深入乡村了解民生痛点、精准帮扶异曲同工。

03

“水硕”争议:信任危机来袭

近年来,“一年制硕士”在留学圈备受争议,成为多省市选调政策调整的关键因素。以英国为例,不少国内本科背景普通的学生,通过留学中介运作,轻松入读英国高校一年制硕士项目。这些项目往往课业压力小、课程紧凑度欠佳,学生无需深度钻研、艰苦科研,短短一年就能拿到学位。像部分英国院校商科专业,一学期仅几门课程,考试难度低,论文要求宽松,与国内两三年制硕士培养体系相比,学术深度差距明显。

多省市选调“婉拒”名校留学生,背后藏着哪些深意?

此类“水硕”批量产出,涌入国内就业市场,使得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顾虑重重。以往看重的海外名校光环逐渐失色,企业发现部分“海归”实际能力与学历不匹配,专业知识浮于表面,实践技能匮乏。如在技术研发岗位,一些“一年制硕士”毕业生面对复杂项目无从下手,理论无法落地,远不及国内高校长期培养、有扎实项目经验的研究生。这不仅让企业对海外硕士招聘谨慎,更促使选调部门重新审视海外学历,为求贤才质量,收紧选调大门,确保后备干部队伍德才兼备、堪当重任。

世界视角 2024-2025版权所有